花两千搞三个月的 GEO 是智商税吗?
一句话结论:不一定是“智商税”,但很容易变成智商税。关键看你的目标、对方的玩法、以及能不能把效果量化、可复现、且长期可维护。下面我把背景、市场现状、常见套路、判别标准和实操建议都摊开讲清楚,便于你回去直接跟老板/供应商砍价或验收。
一、先说清楚:GEO 究竟是什么(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钱做)
GEO(生成式引擎优化)是为“生成式 AI / 对话式搜索”(例如 DeepSeek、文心一言、ChatGPT 类似的回答引擎)做的可见性优化:把企业信息、知识点、常见问答等,按 AI 喜欢的方式“打包、投放、喂给”模型或模型检索源,从而提高被 AI 在答案里引用或推荐的概率。它既继承了传统 SEO 的套路,也加入了“结构化、模型友好”的写法与投放策略。
二、市场上到底多少钱?(会不会有人“数千搞定”)
市场报价极为分化:有商家包月、包词、包入榜,价格从几百/几千的入门服务到上万元、数万元的深度套餐都有报道(比如有媒体披露的 1.98 万元/30 天标准套餐、以及行业里常见的“数千起步”说法)。低价服务通常是铺量、代发或半自动化,而高价服务往往包含定制内容、权威信源建设和持续迭代。也有行业报道指出,部分公司宣称“数千可见效”的说法正在出现且被调查关注。
三、为什么很多人说这是“智商税”——四个核心风险
黑箱与不可控性:大模型采纳信息的偏好与机制并不透明,今天有效的“手法”可能被算法更新或数据源调整打回原形。简单说,就是你在和一个会变的黑箱赛跑。
短期与脆弱的效果:即便一时被 AI 引用,效果也可能随模型/检索策略、数据更新时间而消失,不能保证长期复现。
“数据投毒”与道德/合规问题:市场上存在通过伪造“专家身份”、虚构研究、批量制造低质信源等灰色手段,以提高被采纳几率的案例,已被主流媒体关注并提出治理担忧。参与这类操作会带来信誉与法律风险。
低价陷阱:极低价(比如几百、几千)往往对应“批量发稿/软文铺量”或机器人式生成,短期看似曝光,但对品牌长期价值、转化和口碑几乎无益。
四、那 2000 元、三个月,值不值?(场景判断)
把“2000/3 个月”的项目拆成目标、方法、可量化指标来判断:
如果你的目标是做一次小规模试水、验证玩法(低期望),并且自己能承担失败成本、且供应商明确给出可量化的验收项(例如:指定关键词的 AI 回答截图、被引用的 URL、明确的投放渠道),那么 2000 元可以作为实验预算。
如果目标是稳定获取长期流量/品牌可信度/销售线索,那么 2000 元三个月几乎不可能出到持续可复用的效果——除非行业竞争极低、关键词是超长尾并且投放渠道天然权重高。
如果供应商承诺“保证上榜”“保证第一”但价格极低,要高度怀疑(可能是黑产或虚假案例)。媒体已多次披露“数千即可排名/上答案”的夸张宣传并被调查。
五、实操:如何把 2000 元变成值得的实验(而不是被割韭菜)
给你一个合同/验收清单,拿去对供应商谈判或写到合同里——这样能把“赌氛围”降到最低:
明确目标关键词/问题列表(5–10 个),并写入合同。
要求供应商提供可验证交付物:被引用的 AI 回答截图(含时间)、对应被抓取的原始 URL、发布时间。
写清楚投放渠道(哪些网站/自媒体/平台),不要笼统说“全网发布”。
设定KPI 与验收方式:例如 3 个月内至少 1 个目标问题在目标 AI(指定平台)中出现品牌引用 ≥1 次;或产生 ≥N 条可追踪线索。
要求透明操作日志:哪些文章发在哪些账号、发文时间、发文 ID。
明确内容所有权与撤回权:文章与素材是否归你,若发现违规内容是否可撤回并退款。
约定不可使用黑帽手段与违约责任(如发现伪造专家/虚假证明,供应商全额退款并赔偿)。
要求测试期:例如先做 1 个月的小规模试点,效果合格再放大预算。
六、给老板的简短话术(方便你内部沟通)
“我同意试水 GEO,但用 试验经费 2k、1 个月小样本 做 A/B,必须把可验证的交付物写入合同;否则这钱属于不可控的营销赌博。”
“市场上确有成功案例,但也有大量短期化、黑箱式操作,媒体也在关注相关的‘数据投毒’问题,我们不能盲目扩大投入。”
七、结论(一句话总结)
2000 元/3 个月本身不是绝对的‘智商税’,但很容易变成智商税——除非你把期望管控为“可验证的小规模试验”并把可追踪的交付物写进合同;否则面对一个运作不透明、效果短期且易被算法变动打断的领域,盲目大额投入风险很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