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O公司商业模式分析,为什么长期来看存在缺陷?

近来,GEO(生成引擎优化)公司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。表面上,这类公司通过优化内容,提高被大模型引用的概率,似乎在AI时代找到了一条新的流量增长路径。然而,仔细分析其商业模式,会发现其本质存在多个缺陷,长期发展前景令人担忧。

GEO公司商业模式分析,为什么长期来看存在缺陷?.png

1. 与大模型对抗,本质上是“猫捉老鼠”

GEO的核心逻辑是:通过生成优化后的内容,提高被大模型检索和引用的概率。这听起来似乎有理,但本质上是在与大模型算法博弈。大模型是一个高度复杂且不断迭代的黑箱系统,其算法和权重随时可能调整。GEO公司所优化的策略,很可能在一次算法升级后立即失效。

换句话说,GEO公司永远在追赶算法,而不是构建自己的长期竞争力。这种“追热点”的模式,难以支撑持续增长,更像是一场没有胜算的猫捉老鼠游戏。

2. 效果无法归因,客户价值不明确

AI应用的核心是交付效果,客户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比。然而,GEO的优化效果难以量化和归因。即便客户在大模型引用中获得了一定曝光,也无法确定这是GEO的作用,还是自身品牌宣传、其他渠道推广的结果,或者单纯因为大模型算法的调整。

结果是,GEO提供的“价值”模糊不清,客户难以形成信任和长期合作意愿,这对商业模式的稳固性是一个巨大挑战。

3. 与SEO市场高度相似,难以形成规模化

GEO的逻辑与传统SEO高度相似:都是围绕算法优化展开,而算法是第三方控制的黑箱。SEO行业虽成熟,但市场高度分散,没有形成真正大规模的领军企业。

GEO模式面临同样困境:一旦大模型算法调整,优化策略需要重做,行业壁垒低,市场难以集中。

4. 缺乏壁垒,核心能力难沉淀

从长期来看,GEO公司并未沉淀出真正的核心能力。它依赖的是内容优化方法,而非独有技术、数据或品牌优势。一旦市场上出现更高效的工具或大模型自身优化策略的变化,GEO公司极易被淘汰。

相比之下,那些专注于AI应用创新的公司,能够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而提升自身价值。也就是说,AI创业者最好做大模型的“朋友”,而不是“敌人”。

总结

GEO公司表面看似抓住了生成式AI红利,但其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:

  • 永远在与大模型算法博弈,缺乏长期可控性

  • 优化效果难以量化和归因,客户价值模糊

  • 行业类似SEO,高度分散,难以形成规模

  • 缺乏壁垒,核心能力无法沉淀

因此,从战略角度看,AI创业更应聚焦于真正的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,而非试图通过“算法博弈”短期获利。做大模型的朋友,才能在AI时代获得持续竞争力。

作者王家兴头像

王家兴

资深网络营销顾问,8年数字营销经验,曾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网站建设、搜索引擎优化、短视频营销、GEO AI营销服务,擅长内容策略规划。